2012年10月27日 星期六

2012原住民族文化遊:戰祭的蛻變--看鄒族瑪雅士比儀式的適應



2012原住民族文化遊:戰祭的蛻變--看鄒族瑪雅士比儀式的適應

     鄒族人的「瑪雅士比」祭典或稱「戰祭」,是維繫部落倫理、規範及精神戰力的重要祭典,神聖而莊嚴的儀式過程於100年獲文建會指定為國家級重要民俗。為了祈求戰神保佑勇士,並勉勵族人奉獻精神與生命保護部落,紀念過去的戰爭,也祝禱未來戰爭之勝利,並袪除部落內的不幸與疫疾。每年二月時於會所及其廣場上,舉行祭拜天神與戰神的儀式。在迎神曲吟唱中揭開序幕,展開三天兩夜的歌舞,再以送神曲畫下句點。
 
    祭儀,是臺灣原住民族文化極重要的部分。各族群祭儀各異,種類繁多,各具不同的意義,經常以天地為舞臺,在依山傍水的環境裡舉行,是一種敬拜神明、祖先的部落倫理與社會生活實踐的重要一環。身為鄒族人的浦忠成老師,今天將為我們講解戰祭中的各種儀式與涵義,讓更多人了解鄒族的社會與文化。
 
 
  
戰祭的蛻變--看鄒族瑪雅士比儀式的適應
時間:2012/11/18 () 13:30-15:30
地點:光點台北多功能藝文廳(台北市中山北路二段182)
主講人:浦忠成(考試院委員、鄒族作家)
參加方式:免費參加,請以電話、傳真預先報名,共60名,額滿為止。
洽詢電話:南村落(02)8369-2963
傳真電話:南村落(02)8369-5076
活動網址:2012原住民族文化遊www.2012indiculture.blogspot.tw
     南村落www.southvillage.com.tw

2012年10月26日 星期五

2012原住民族文化遊:拾回阿祖的智慧──邵族部落的族親與傳承



2012原住民族文化遊:拾回阿祖的智慧──邵族部落的族親與傳承

邵族宗教信仰的核心是祖靈信仰:最高祖靈pacalar和氏族祖靈,祖靈能庇祐族眾,使其代代繁衍並生生不息;祖靈能使農作豐收,讓族人漁獵滿載,因此從部落的歲時祭儀到個人的人生進程,都必須請女性祭司shinshi(先生媽)舉行儀式,告知祖靈部落中的一切變化。

由於祖靈對邵族人的影響如此深切,進而將祖靈信仰實體化創造出「祖靈籃」(或「公媽籃」ulalaluwan)。邵族的每戶人家都有一只祖靈籃,籃中盛放祖先遺留下的衣飾,代表祖靈的居所。凡是族中之重要祭儀如播種祭、拜鰻祭、豐年祭等,都以祖靈籃為供奉的對象。這種敬祀「祖靈籃」的崇拜方式,不見於台灣其他原住民族群,這也是邵族最具獨特的特色。

鄧相揚是南投埔里人,埔里與比鄰的鄉鎮被統稱為「水沙連」,向來是個多族群混居的地方。除了閩、粵、客家、平埔族外,還有泰雅族、賽德克族、布農族卡社群、邵族、道卡斯、水湄社族群等多元族群在此活動。由於地利之便,由醫檢師跨足地方文史工作的鄧相揚,從事霧社事件與邵族、平埔族的田野調查與史料解讀工作,著有《邵族容顏》、《邵族華采》等著作。


拾回阿祖的智慧──邵族部落的族親與傳承
時間:2012/11/ 18 () 16:00-18:00
地點:光點台北多功能藝文廳(台北市中山北路二段182)
主講人:鄧相揚(邵族文史工作者、報導文學作家)
參加方式:免費參加,請以電話、傳真預先報名,共60名,額滿為止。
洽詢電話:南村落(02)8369-2963
傳真電話:南村落(02)8369-5076
活動網址:2012原住民族文化遊www.2012indiculture.blogspot.tw
     南村落www.southvillage.com.tw

2012原住民族文化遊:排灣族的頭目文化



2012原住民族文化遊:排灣族的頭目文化
   
    排灣族有嚴格的階級制度,可分為頭目、貴族、勇士、平民四個階級。特殊裝飾如百步蛇紋、琉璃珠等等,都是屬於頭目及貴族的特權。擁有土地、河流與獵場的他,下屬的子民為其耕種,並將所得納稅給頭目。婚姻制度講求門當戶對,同階級的聯姻是最理想的形式,也因此頭目常與鄰近村落的頭目結為親家。頭目統治、統籌整個部落,也是族人的精神象徵,在自己的領域中維持權力,同時與他族交涉,有時率領群眾開拓疆土,祭儀、爭戰等重大事宜都是頭目必須主持的場合。
    
    現任原住民部落大學的校長拉夫琅斯,從小在部落成長,身為排灣族的一員,長期記錄耆老們的在地知識,以保存部落的傳統智慧。今天他將與我們一同分享,身為部落靈魂人物的頭目,擁有甚麼樣的權力,有甚麼樣的角色需要扮演,必須要盡到甚麼樣的義務,讓大家能夠更了解頭目在部落當中的影響。
   
排灣族的頭目文化
時間:2012/11/ 18 () 19:30-21:30
地點:光點台北多功能藝文廳(台北市中山北路二段182)
主講人:拉夫琅斯‧卡拉澐漾(屏東部落大學校長)
參加方式:免費參加,請以電話、傳真預先報名,共60名,額滿為止。
洽詢電話:南村落(02)8369-2963
傳真電話:南村落(02)8369-5076
活動網址:2012原住民族文化遊www.2012indiculture.blogspot.tw
     南村落www.southvillage.com.tw

2012年10月25日 星期四

2012原住民族文化遊:達悟族(雅美族)的海洋智慧與文學



2012原住民族文化遊:達悟族(雅美族)的海洋智慧與文學

  「海洋文學就是描寫海洋以及相關的現象、精神、文化以及人在其中生活的意義。」就這個觀點來說,我們的島隱含著巨大且驚人的文學能量。

  蘭嶼,與台灣相距不過數十里,島上居民多是以海維生的達悟族,對達悟族而言「海洋包容人,所以人才有存在的意義」,海洋是達悟的母親,賜與達悟族人日常所需的食物。

  對達悟族人而言,尤其是達悟族男人,在海洋上的時間比在陸地上長許多,夏曼‧藍波安甚至覺得在海洋上就有如在母親搖籃中,海洋才是達悟族人的故鄉,「如魚入海」正是夏曼‧藍波安回到蘭嶼故鄉的感受。

  海洋的智慧──天上的眼睛

  海洋是變幻無窮的,時而深沉,時而恬靜,隨著不同的季節有不同的臉孔。海洋表面平順,海面下很可能是波濤洶湧,暗藏危機。因此對於一個航海民族來說,辨識天象是件很重要的事,在達悟族代代相傳的智慧裡,星星其實透露著許多訊息:哪邊的漁場會有比較多的漁獲,哪裡的海相可能有潛藏的危機,接下來幾天海上是否會起大風大浪?透過天上星象的觀察,可以讀到大自然秘密透露的訊息。這回讓夏曼‧藍波安老師帶領我們讀讀天上的眼睛在說些什麼秘密。

報名資訊:
達悟族(雅美族)的海洋智慧與文學
時間:2012/11/16 () 1930-2130
地點:光點台北多功能藝文廳(台北市中山北路二段182)
主講人:夏曼‧藍波安(達悟族作家)
參加方式:免費參加,請以電話、傳真預先報名,共60名,額滿為止。
洽詢電話:南村落(02)8369-2963
傳真電話:南村落(02)8369-5076
活動網址:2012原住民族文化遊www.2012indiculture.blogspot.tw
     南村落www.southvillage.com.tw

2012原住民族文化遊:創意無限的織物--噶瑪蘭族香蕉絲工藝手作工坊



2012原住民族文化遊:創意無限的織物--噶瑪蘭族香蕉絲工藝手作工坊

噶瑪蘭族屬平埔族,花蓮新社部落是全台噶瑪蘭族人聚集較多的地方,其中「新社香蕉絲工藝工坊」傳承噶瑪蘭族文化,也是台灣唯一以香蕉絲作為編織材料的工坊。

母系社會的噶瑪蘭族,織布在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織布材料的選用上,噶瑪蘭族人就地取材,利用香蕉纖維製成各類織物及生活用品,纖維的自然色澤流露出樸實沉韻的味道,這是現今任何工業製品都無法取代的韻味。

噶瑪蘭族是當今台灣原住民族當中,唯一還使用香蕉絲編織工藝的民族,且在香蕉絲的材料處理和織作技術上仍依循原始的技藝,與菲律賓、沖繩等地有名的香蕉絲工藝相較,有著珍貴的獨特性。從種植、砍伐、刮絲、晾曬、分線、捻線、繖線、整經到編織等,香蕉絲編織工藝是需要大量人力的工藝文化,因此「香蕉絲編織工藝」不只是一種產業,更充滿了噶瑪蘭族的精神與價值。

今日的手作工坊邀您體驗噶瑪蘭族的傳統香蕉絲工藝,感受古老編織的魅力,學習台灣原住民的生活工藝智慧──誰說創意不能從傳統開花?



創意無限的織物--噶瑪蘭族香蕉絲工藝手作工坊
時間:2012/11/17 () 13:30-15:30
地點:光點台北多功能藝文廳(台北市中山北路二段182)
主講人:噶瑪蘭族新社香蕉絲工藝工坊
參加方式:免費參加,請以電話、傳真預先報名,共60名,額滿為止。
洽詢電話:南村落(02)8369-2963
傳真電話:南村落(02)8369-5076
活動網址:2012原住民族文化遊www.2012indiculture.blogspot.tw
     南村落www.southvillage.com.tw

2012原住民族文化遊:變臉中的太魯閣族—百年來太魯閣族社會與文化的轉變




2012原住民族文化遊:變臉中的太魯閣族—百年來太魯閣族社會與文化的轉變
   
「太魯閣國家公園」是台灣有名的觀光景點,高聳的峽谷風貌令人嘆為觀止。太魯閣(Truku)之名在太魯閣族語中有「山腰的平台」、「宜居之地」之意──傳說太魯閣族起源於中央山脈白石山一帶,因人口增加、耕地不足及尋找新獵場,因而跨越中央山脈到達花東縱谷,目前多分佈於花蓮縣秀林、萬榮、卓溪鄉一帶的山區。

太魯閣族的文化習俗與泰雅族有相似之處,同樣居住高山、狩獵水耕,重視彩虹橋,但隨著現代社會的快速變遷,太魯閣族的傳統社會文化產生極大改變,游耕、狩獵等傳統產業的沒落,使得部落內部的關係不再如以往緊密;外來宗教傳入,取代了原有的祖靈信仰;外出工作的年輕人,與土地/祖靈的連結降低,接受新式教育等因素,使得昔日部落重視的傳統價值被資本社會的價值取代。「2012原住民族文化遊」邀請長期於太魯閣族地區進行研究的日宏煜老師,分享他所關注到的太魯閣族的轉變,一個民族在外來文化衝擊下面對無可避免的改變,該如何因應?──這不僅是原住民族的問題,也是世界上所有人必須面對的課題。


變臉中的太魯閣族—百年來太魯閣族社會與文化的轉變
時間:2012/11/17 () 1600-1800
地點:光點台北多功能藝文廳(台北市中山北路二段182)
主講人:日宏煜(慈濟大學人類發展學系助理教授)
參加方式:免費參加,請以電話、傳真預先報名,共60名,額滿為止。
洽詢電話:南村落(02)8369-2963
傳真電話:南村落(02)8369-5076
活動網址:2012原住民族文化遊www.2012indiculture.blogspot.tw
     南村落www.southvillage.com.tw

2012原住民族文化遊:賽德克族的歷史與文化精神




2012原住民族文化遊:賽德克族的歷史與文化精神
   
    賽德克族原被視為泰雅族的支系之一,以往因為與泰雅族文化相近,而被歸類泰雅族之下。近年隨著原住民正名運動興起,賽德克族也在二○○八年正名,成為我國原住民第十四族。

     根據文獻記載,賽德克族在日據時期被稱呼為「紗績族」,主要集中分布在南投縣仁愛鄉。四、五百年以前,賽德克族就已經在濁水溪及其支流建立許多群落,因為交通不便,封閉的環境形成各分散部落的文化習俗,並且發展出三種:德固達雅語(Tkedaya)、都達語(Teuda)與德路固語(Truku,太魯閣語)等獨特的語系。不論是從紋面或是祖靈橋傳說,都可看出賽德克族人重視祖訓的社會文化及建立在律法上的部落意識。

文史工作者郭明正,本身即為賽德克族霧社事件的後裔,長年以來致力於研究賽德克族的歷史文化,也為電影《賽德克巴萊》擔任族語顧問一職。他將以賽德克族人的身份,為我們口說賽德克族的歷史與文化,闡述在歷史演變之下,賽德克人的生存法則與精神。

賽德克族的歷史與文化精神
時間:2012/11/17 () 19:30-21:30
地點:光點台北多功能藝文廳(台北市中山北路二段182)
主講人:郭明正(賽德克族文史專家)
參加方式:免費參加,請以電話、傳真預先報名,共60名,額滿為止。
洽詢電話:南村落(02)8369-2963
傳真電話:南村落(02)8369-5076
活動網址:2012原住民族文化遊www.2012indiculture.blogspot.tw
     南村落www.southvillage.com.tw

2012原住民族文化遊:《山裡的微光》紀錄片放映與映後座談



2012原住民族文化遊:《山裡的微光》紀錄片放映與映後座談

    達卡努瓦部落是楠梓仙溪最上游的部落,是臺灣最偏遠的部落之一,也是阿布娪.卡斐阿那的故鄉。每當風災過後,聯外道路便肝腸寸斷,河床架起的臨時便道,族人各自攀上陡坡接的水管,在在都是族人努力生存的證明。阿布娪.卡斐阿那希望回家的路能更加安全,希望能早日恢復族人的傳統文化,希望部落婦女爭取自主,即使一切看來不那麼容易,她與夥伴們還是一步一腳印地協助重建、引進資源,努力朝前方邁進。

    在一次次前往部落拍片的過程中,馬耀.比吼一次次親身體驗了交通道路的崩壞,與災後重建速度的緩慢。這部紀錄片沒有太多的敘事技巧,只是將族人最真切的生活緩緩道來,也因為那生活的真實,而讓觀眾更能體會那樣的傷痛與無奈。對於族人來說,「家」不只是建築物,是文化、生活、家園、部落。馬耀.比吼要藉紀錄片,讓大家看見這山裡溫暖的微光,拋磚引玉地吸引更多人關注此議題,進而投入軟性的重建工作。

《山裡的微光》紀錄片放映與映後座談
時間:2012/11/30 () 1930-2130
地點:光點台北多功能藝文廳(台北市中山北路二段182)
主講人:馬耀.比吼 (阿美族紀錄片導演)
參加方式:免費參加,請以電話、傳真預先報名,共60名,額滿為止。
洽詢電話:南村落(02)8369-2963
傳真電話:南村落(02)8369-5076
活動網址:2012原住民族文化遊www.2012indiculture.blogspot.tw
     南村落www.southvillage.com.tw

2012原住民族文化遊: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參訪



2012原住民族文化遊: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參訪

原住民族的文物因為過去未曾好好保存,加上社會變遷快速,導致許多珍貴的文物已經失傳不復見,幸好,逐漸形成的原住民族博物館概念,得以保留住這些瀕臨消失的原民文化。

2012原住民族文化遊」將帶領大家來到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參訪,中央研究院為國內最重要的學術研究機構,在所屬的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裡,收藏了世界不同民族的文物,包括台灣原住民族、漢族、中國大陸少數民族及菲律賓、砂勞越、新幾內亞、夏威夷等地區。走進台灣原住民文化展,泰雅族編織精美的衣物、賽夏族祭祀用的矮靈祭旗、布農族以珠子和獸骨製成的首飾、鄒族的鹿皮衣褲、排灣族的祖先像、魯凱族的百步蛇圖騰、馬卡道族的夜祭旗等,透過這些具有強烈族群特色的文物、古地圖、田野照片、影音資料、史料文獻等,使大家不再只是「聽說」,而能對原住民族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參訪
時間:2012/12/01 () 0930-1130
地點: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台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
主講人: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
參加方式:免費參加,請以電話、傳真預先報名,共60名,額滿為止。
洽詢電話:南村落(02)8369-2963
傳真電話:南村落(02)8369-5076
活動網址:2012原住民族文化遊www.2012indiculture.blogspot.tw
     南村落www.southvillage.com.tw

2012原住民族文化遊:薪火相傳的傳統文化--卑南古調與新貌



2012原住民族文化遊:薪火相傳的傳統文化--卑南古調與新貌
   
    原住民是個用歌謠表達情感、傳述文化的民族,常常看到部落裡的長者聚在一起時就開始吟唱古調,每個族人從小就必須以舞樂參與各項祭儀,也因此大家對於祭典時所唱的歌、婚宴時唱的歌、豐收時唱的歌等都耳熟能詳。原住民不以文字,而以樂曲的方式紀錄生活、傳承智慧,聽完一首歌就像是聽完一則故事、看完一本書。這樣面對面的傳唱,可以聽到語調的抑揚頓挫,可以看到臉上豐富的情感,可以看到活潑的肢體語言,當場的渲染力是很大的,即使聽者不了解當中的語詞也能夠深受感動。

    然而古調以口傳的方式讓流傳大受限制,加上社會變遷許多青壯年人力外移,傳統祭典不再,外來文化的進入加速母語的消失,也讓傳統古調流失。今天,身為卑南族的昊恩,將與我們分享卑南古調的美妙,以及要如何將古調與時並進,用更多元的方式呈現及保留,讓更多人知道這項傳統文化。


薪火相傳的傳統文化--卑南古調與新貌
時間:2012/12/01 () 13:30-15:30
地點:光點台北多功能藝文廳(台北市中山北路二段182)
主講人:昊恩(卑南族歌手)
參加方式:免費參加,請以電話、傳真預先報名,共60名,額滿為止。
洽詢電話:南村落(02)8369-2963
傳真電話:南村落(02)8369-5076
活動網址:2012原住民族文化遊www.2012indiculture.blogspot.tw
     南村落www.southvillage.com.tw

2012原住民族文化遊:《司馬庫斯》紀錄片放映與映後座談



2012原住民族文化遊:《司馬庫斯》紀錄片放映與映後座談   
   
    《司馬庫斯》獲得美國廣播電視界最具權威的「匹巴迪大獎」(George Foster Peabody Awards),由英國導演強生(Dean Johnson)、史密斯(Frank Smith)合作拍攝,花了一年時間記錄臺灣新竹縣司馬庫斯部落族人,以特殊的「社區共營」生活方式,經營生態旅遊、維持環境保育。

    在這齣紀錄片裡,看得到泰雅族人歡欣與悲傷的故事,還有此地的美麗風貌。除了那些悲喜,更以不同角度客觀陳述族人的不同想法,在司馬庫斯部落內,仍有二五%的族人反對實行社會主義烏托邦的生活方式,影片如實呈現了兩派人馬在部落開放觀光後越發激烈的衝突。深刻的探討人與人、人與環境的關係,以及他們所面臨的傳承的危機。
  
    《司馬庫斯》全片對白都是泰雅語,擔任此片翻譯的泰雅族歌手雲力思,雖年幼時因生活不易,而舉家遷移至都市,但對於部落感情依舊不減,經常回到出生的土地與老者對話,投身原住民運動不遺餘力。見證了族人生活改變的她,將要與我們分享部落文化的美妙,以及保存部落傳統面臨外來文化時的瓶頸與掙扎。
   
《司馬庫斯》紀錄片放映與映後座談
時間:2012/12/01 () 1600-1800
地點:光點台北多功能藝文廳(台北市中山北路二段182)
主講人:雲力思(泰雅族音樂工作者、詞曲創作者)
參加方式:免費參加,請以電話、傳真預先報名,共60名,額滿為止。
洽詢電話:南村落(02)8369-2963
傳真電話:南村落(02)8369-5076
活動網址:2012原住民族文化遊www.2012indiculture.blogspot.tw
     南村落www.southvillage.com.tw

2012原住民族文化遊:《不一樣的月光》電影放映與映後座談



2012原住民族文化遊:《不一樣的月光》電影放映與映後座談

  導演陳潔瑤是泰雅族人,從小就離開部落在平地念書、生活,投入影視工作後,因緣際會下製作了許多原住民相關的節目。在一次拍攝結束後,陳導回到部落掃墓,父親對她說:「雖然我們看不到奶奶,她還是會看顧著我們」,泰雅族人不認為去世的家人是種逝去,而是轉化成守護的力量。父親的一席話讓陳導深受感動,也決心守護故鄉的文化和故事。

  在陳導的部落裡,有座「莎韻之鐘」,莎韻之鐘隱含的是一個被逐漸遺忘的故事─少女莎韻因協助日籍教師搬運行李,不幸在吊橋上失足溺水。而當時的臺灣總督把這個故事當作皇民化政策成功的例子,特立銅鐘大肆褒揚。

  《不一樣的月光》雖發想自莎韻的故事,但陳導並無意追究事件的真實與否,反而想呈現原住民日常生活、樂觀的生活方式和態度。陳導想透過此片,表現對家鄉與土地的愛和思念,部落與人之間的連結其實是十分親密的。2012原住民族文化遊邀請您欣賞這部喜樂而充滿愛的《不一樣的月光》。

《不一樣的月光》電影放映與映後座談
時間:2012/12/01 () 1900-2130
地點: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台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
主講人:陳潔瑤(不一樣的月光導演)
參加方式:免費參加,請以電話、傳真預先報名,共60名,額滿為止。
洽詢電話:南村落(02)8369-2963
傳真電話:南村落(02)8369-5076
活動網址:2012原住民族文化遊www.2012indiculture.blogspot.tw
     南村落www.southvillage.com.tw